继上篇文章的粗略介绍,我想朋友们对吴老先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世人皆知老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但先生却自称是“半个行武”,你们知道这其中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听听,吴老先生是怎么说的...
因为吴家的先祖在汉代时就曾经是禁卫军,按序列编制为第五营,驻守长安,而吴三大先生的老家在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递仵村,这正是当年第五营驻扎地,历经千余年的岁月,吴家在此扎根、繁衍,一直到清朝,吴家数代从武。
吴老先生提笔时 吴三大先生的上七代祖爷吴养花曾任两广提督,其子吴可观更官至两湖总督。清咸丰、同治年间,满族人当朝,吴可观身为汉族官僚,且为人性情耿介,于是遭人陷害,被朝廷认为“汉人欲造反,起于吴可观”。
书写是一种情怀 因此,被贬官流放。在流放途中,吴可观于其亲属全部遇害,只有其妻罗太夫人和她的三个孙子幸免于难。罗太夫人带着孙子们回到老家今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递仵村,开始以务农为生。吴三大先生所说的“半个行武”即是说自己的祖上曾数代从武,一直到遭贬务农那段发家史。当然,也包含他自己应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
廉颇虽老壮心在,回归众里已白发 后来,吴家子孙外出谋生,置办了如今书院门的宅业。新中国成立之前,吴家宅门上方横挂着一块匾额,上书“节孝妇”三字,为慈禧太后手书。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西行避难,在西安时曾在吴家逗留,并因此为当年蒙冤的吴可观平反甄别,手书“节孝妇”三字赐予当年的罗太夫人。同时,在长安子午镇老家立地界、修祠堂、立碑挂匾,以示恩宠。
当你走近了吴老先生的故事里,你会不觉得想起他的字,字里行间那是性情的流露,我还记得作家贾平凹先生是这样评论吴老先生的“他有侠气,粗观透冷森,久读有暖感,随意中却凝聚了破土裂石的硬倔”,在老先生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中,年轻的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先用一个视频卖个关子,下次,请听我缓缓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