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在文章最后留下了一个视频,大家猜出来这其中的用意了吗?今天,我就来详细的讲一讲这其中的故事。 梁喆先生、雷珍民先生、吴三大先生 方巾少年披戎甲,南征北战走天涯。 ——吴三大 《80感怀》,不知有谁解,老先生半生的阅历年华都藏在了这首自撰诗里面,整首诗朴实无华,时而热情豪迈,时而超脱淡然,“方巾少年披戎甲,南征北战走天涯”这句正是吴三大先生一生中最珍贵、最难忘并且对他影响最深刻的军旅生涯。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主题。 参军入伍 幼年的三大先生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的环境,这也形成了他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性格,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顽皮胆大,喜爱探索而又聪颖好动的孩子。经常会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就像他后来书写的“不敢为异,岂敢强同”的联句一样。对此,他的父亲常说他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姑父则说他是“聪明过人,荒唐有余”。“荒唐有余”四字尽显出他的与众不同,那不纯粹是贬义,更透露出的是长辈对他的一种殷切希望,大概是希望他也能像大多数孩子那样,中规中矩的成长。然而不受拘束、喜欢天马行空的吴老先生,偏偏是这样的少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的这种性格促使家人帮他选择了从军的道路。 1950年初,团中央和铁道部联合组成“青年文化列车”,让青年文艺工作者沿着铁路线为全国广大的群众创作和演出,天资聪颖的吴三大老先生顺利考入了青年文化列车。就在准备赴京时,他的表哥(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厅副厅长)知道了这件事情,来到他家里力劝他的父母亲,说培基(先生原名)自幼性格散漫,不适合去“青年文化列车”工作,还是让他当兵的好,到部队去锻炼锻炼,那里纪律严明,约束力大,更有利于他的成长。吴先生父母听取了他表哥的建议。随后在他表哥的帮助和推荐下,同年7月,吴先生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文工团成为了一名文艺兵。
光荣成为志愿军一员 1952年,全军举行“八一汇演”,西北军区作为一个大单位,积极筹备排练参演节目,领导想到了正在北京学习的吴三大先生,就把他提前抽调回来,先生回来后,就投入到创作大型组合舞蹈《进军舞》中。在那段时间里,他与同志们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创编的《进军舞》演出成功,获得全军二等奖,年轻的吴三大先生为此受到了文工团表扬。 在西北军区的这段日子里,使吴三大先生从一个调皮、不谙世事的孩子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他没有令家人失望,没有因害怕吃苦而退缩,反而是部队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奋斗精神。部队里的那种极强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以及严明的纪律深深地震撼了吴三大先生,他那自由不羁、天马行空的行为也有了收敛。凡事要做就做到最好,这种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个性让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正值青春年、血气方刚的吴三大老师很快成为了舞蹈团里的佼佼者。然而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吴先生也遇到了人生的挑战,因为一些琐事,心理产生了不平衡。与他同去北京学习的另外两名同志回来后,分别做了教员和分队长,而为全军“八一汇演”出过力、有过贡献的吴三大先生却什么名分都没有。年轻的吴三大先生心里充满了一种不服气,强烈的虚荣心让他心里极不平衡。现在想来,部队不安排他做领导或教员,主要原因还是他太年轻,当时他还不满20岁,多一些锻炼方能已堪大用。但思想不成熟的吴三大先生等不及了,就在这时,1军要入朝参战,他得知后,立即找到领导,提出调到1军文工团,上前线,保家卫国。他之所以这样,除了怀揣一份报国激情外,就是1军文工团承诺他去当教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吴三大先生心画艺术工作室 吴三大先生在后来的回忆中,还常常说起当时的不成熟。人们可以理解,大部分有才华的年轻人都心高气傲,尤其是凡是要求尽善尽美的吴三大先生在当时产生那样的心理是很正常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有利有弊,就在吴三大先生还在反思自己当年的不成熟时,而事实上,这正是一种选择,使他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在入朝的几年里,历经生死,褪去了急于成名、浮躁的心理,他变得日益成熟起来。吴三大先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也多次强调朝鲜的经历对他一生非常重要,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都是在朝鲜战场上确立的。 先生在朝鲜和战友们合影 1952年10月,吴三大先生怀抱理想,同第二批入朝的志愿军一同喊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