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介入画面人物的孤独

查看: 566| 评论: 0| 发布者: 燕南

放大 缩小
简介:“ 如果艺术能教给一个人什么东西,那便是人之存在的孤独性。做为一种最古老,也最简单的个人投机方式,艺术会不由自主地在人身上激起他的独特性、个性、独处性等感觉,使他由一个社会动物变为一个个体。许多东西都 ...
“ 如果艺术能教给一个人什么东西,那便是人之存在的孤独性。做为一种最古老,也最简单的个人投机方式,艺术会不由自主地在人身上激起他的独特性、个性、独处性等感觉,使他由一个社会动物变为一个个体。许多东西都可以分享,如面包、床铺、信念和恋人,但是一首诗,比如勒内·马里亚·里克尔的一首诗,却不能被分享。 ”  -《理智与悲伤》  然而孤独性有很多纬度,画面里的孤独感则常被表现于:单调的色彩、蜿蜒又固执的线条、重复的纹理、一辆车或者一个人固执地点缀其中,摄影师 Miro Simko 曾以黑白为基调拍摄了一组名为《Solitariness》(孤独)的作品。 《Solitariness》(孤独)      “一天晚上,我听到从街上传来的音乐声,我朝窗外望去,看见两个奇怪的人走过。一个是戴着棕色高帽子、吹着牧羊人笛子的年轻人。另一个则全身都是复杂的装备,该装备由各种一看就是自制的乐器组成-例如风笛、鼓,还有一个我想是铁三角-为了敲到最大的鼓,那人迈开大步,走得歪歪扭扭的。这两位专心致志的表演者慢慢走过我窗户下的人行道,那么悠闲,边走边吹,边走边敲。在的里雅斯特,那一天,他们就像是来自另一个荒芜世界的来客。”  -《接触》:异域来客  
这是之于人、物的孤独性,源于气质融入环境时造成的错落感,人们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或者是自己看见的孤独。这种错落感,在吹着牧羊人笛子的年轻人出现在村子里时的画面里我们能看到,能在简·莫里斯的旅行文学作品里看到,也能在Miro Simko的旅行摄影作品里看到,在很多人的生活里能看到。  于是,和简·莫里斯一样,他们也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并记录了他们的孤独。
摄影:狗子  在成都武侯老城区,还没等相机架好,孤独已经在空气中扩散开了。一杆烟枪,已经是平凡生活里的全部色彩。


摄影:域见,@柬埔寨,暹粒  远处,饭店老板的孩子在母亲陪伴下写着作业,看着电视,而年纪相仿的拾荒少年却只能远远孤独的沉浸在短时的欢愉中。


摄影:欧永佳  孤独的流浪歌手。


摄影:汪佳佳  清华门口路过时看到这对孤独的老人和狗,悄悄地拍下了。

摄影:林花仔  一组以《孤独》为主题的照片,365天,每天更新。 2012年,12月31日。 她乘这架飞机飞走的,我们再没联系过。 拍摄于内蒙徒步的清晨。  慢慢的,我也开始拿起相机,介入起视野里那些孤独的画面。而对于画面里的他们,我们也好像荒芜世界的来客。这样的时候,我们也往往感到孤独。via:匠临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