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艺术网 首页 资讯 投资收藏 查看内容

稳定了的青年艺术家如何破局突围

2017-9-6 16:47| 发布者: 安梦Clover| 查看: 308| 评论: 0|来自: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摘要: 我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说到:艺术家,从来都不是一个大多数群体。艺术表达和艺术接收都是一种精神诉求,而绝大部分这种精神诉求所产生的前提都有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常规模式下的心态,从而迸发出对衣食住 ...

我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说到:艺术家,从来都不是一个大多数群体。

艺术表达和艺术接收都是一种精神诉求,而绝大部分这种精神诉求所产生的前提都有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常规模式下的心态,从而迸发出对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生存需求以外的精神追求和投资计划。当然依据历史来看,我从不否认“乱世出英雄”这句话也可以适当地套用在艺术家身上,但是在我们讨论一个群体尤其是其生态的时候,我们必须将方向落在一个大环境中。我们所面对的大环境,依然处在一个每分每秒都在疯狂发展的境况中,而且不会有终止的一天。所以从比例上来说,艺术家,从来都不是一个大多数群体,也很难成为一个大多数群体。

但是从数量上来说,艺术家却不是少数,尤其是青年艺术家。

过去几年,社会对于青年艺术家的需求一直处于一个相当不稳定的状态,而后者也因此处于一个很难靠艺术创作维生的阶段。2012年,我还在英国进行第四年纯艺(以装置、雕塑、影像、行为为主)专业课程,相对于国内的艺术院校,国外艺术院校几乎从来没有刻意为我们这些总以为艺术自有门道、生存自有门道的傻孩子们普及商业意识,而我们每天也沉浸于如何掌握一种技术来实现自己作品的效果或者如何写好一份艺术家声明等最简洁直观的方式让旁人可以轻易get我们的idea。于是我带着一颗十分纯粹的心回来了,我需要租一个工作室或者库房工作,我需要租一个卧室来休息,我需要准备大量的工具和材料来进行创作,我需要完成一些作品来参加展览进入行业,我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一个在短时间内几乎无法产生利益回报的事业,然而这个数额超过了我曾经的想象。于是我明白,我可能更需要的是先有一份工作。接着很快我就发现,我的专业没有任何所谓对口的行业。再后来我明白,有些要做的事情,可能要往十年以后放一放了。

这里讲了一个我的个例,但是又和其他的青年艺术家有着多多少少重叠的部分或者完全类似。后来我看到了很多青年艺术家身兼数职,白天工作晚上创作,甚至完全用工作的收入来供养完全没有收益的创作。同时我也看到一些艺术家,初露头角就斩获好评,但是一两年以后便销声匿迹。再遇见时,听说已经换了三份工作。生存是一个非常现实并且时刻要面对的问题,精神是一个在生存中需要肉体承载却绝对不能丧失的部分,这两件事情需要一些强大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来支持他们完美共存,但是往往这种幸运也仅降临于极少数年轻人身上。

艺术不是生活里的必需品,但是艺术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需品。这一点无需赘述,历史的亲身见证,时代的亲笔描摹,都与未来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文化文明紧密相连。所以青年艺术家也非常适用于我们曾经在校园里常喜欢用到的一个比喻:雏鹰。

近两年,各种扶持青年艺术家的机构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萌生。在我接触过的千余位青年艺术家中,有接近2/3的青年艺术家参与过不同形式的青年艺术扶持计划。整个形式也从曾经的青年艺术家四处毛遂自荐转变成批量发掘,长期推广。虽然艺术并无法用批量来形容,但是毕竟,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

所谓扶持,从发掘开始,继而进行深入了解,再举办展览活动,这就完成了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最为重要的一步,即作品面世。当然机构也有其获利的方式,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于机构和青年艺术家来说都双赢的作品销售。青年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各个机构也在积极联络品牌企业等过程中发展各种形式的跨界合作、商业合作。包括媒体,也从各个角度发掘青年艺术家的价值,将艺术和青年以最大辐射程度推广到大众视线内。年轻人,以一个最高效的方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只要他们能秉持得住初心,那么这境况就可谓盛世。

曾经的青年艺术机构打破了当年窘迫的局面,而今天应该做的,就是继续打破一个持续平稳的局面。艺术需要经济与环境的支持,但是离不开艺术理念的本体,而其中最强大的力量源于自我。稳定的环境,才是该展翅翱翔的气候,因为对于心性血热的年轻人来说,将稳定的局面一步一步地冲破,正是他们翱翔的轨迹,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