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作为非遗传播的新手段

查看: 573| 评论: 0| 发布者: 安梦Clover |来自: 中国文化报

放大 缩小
简介: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新媒体作为独特且最为先进的传播媒介,已成为传播机构或传播主体掌握、使用的,并有意识地将文化艺术作品和思想意识纳入其中的新形态。新媒体艺术又具有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任何人均 ...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新媒体作为独特且最为先进的传播媒介,已成为传播机构或传播主体掌握、使用的,并有意识地将文化艺术作品和思想意识纳入其中的新形态。新媒体艺术又具有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任何人均有公平获得信息的可能。新媒体艺术悄然地影响、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媒体艺术,除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化意义上的设计产品,承载着艺术形式、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因此,新媒体艺术具有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商品的多重属性。作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机构凭借技术、技术工程师、艺术设计师,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广泛传播具有符号性、思想性和价值观的文化内容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艺术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其受众参与的互动性成为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而且,这种受众参与和互动行为,为文化艺术的“大众”传播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新媒体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

但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进步不仅给未来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给未来带来了新的限制。”为了避免新媒体艺术由于技术而带来的内容上的趋同、同质化的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增加文化的渗透。从理论研究着手,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提炼有价值的内容。

新媒体艺术不仅是符合国家政策的科技创新、设计创新的艺术形式,而且从城市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来看,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果利用新媒体艺术实现“大众”传播,一方面国家形象、区域特征、经典文化均可得到提升,吸引更多的观赏者;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新媒体艺术科技层面带来的同质化的问题,在国际、区域文化交流时脱颖而出。以媒介手段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媒体艺术,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也有利于提升文化品质,树立国家形象,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媒介手段传播地域、民俗文化的新媒体艺术,有利于提高区域、地方文化品质,树立地方、城市形象,也有利于地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的有效发展。再者,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让传统文化世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承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技艺,和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它是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层级。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其知识体系影响下的民俗、仪式、传统工艺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二十四节气”也应该成为新媒体艺术文化传播的内容或设计素材。

如何选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文化呢?创作者可以从中提炼经典元素、符号,根据具体项目需要,或原型、或选型、或符号化,用于新媒体艺术的主题形象、图像设计之中,一方面实现保护、传承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取之精华,用于设计创新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之中。比如蔡新元的作品《生生不息》,作品被投影放大在墙上的树木,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四季变化,使人在瞬间时空内体验四季变化、感悟人生哲理、观察社会变迁,在感受不同季节美景的同时也感慨万物生生不息和时间的流逝。再如覃京燕的作品《光影睡莲》,是一款智能服装可穿戴设计,通过传感器收集穿着者身体的动作、脉搏、体温,以及穿着者与观众互动反馈的数据。其工艺仿照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的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使其在灯光效果下造型立体充盈、色泽绚丽多姿,整体效果呈现了将高科技带来的奇幻与传统丝绸赋予的华美有机地结合。

新媒体艺术不仅是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融于一体的再造,也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再造,是科技能够成为文化的科技、文化成为创意产业的动力。新媒体艺术的研究者、创作者应该秉承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设计宗旨,通过新媒体艺术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