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艺术网 首页 资讯 投资收藏 查看内容

中国美术的“最炫民族风”

2016-12-22 17:14| 发布者: 杳然| 查看: 210| 评论: 0

摘要: 黎正国一曲山歌一个坡8868cm中国画1963年原标题:中国美术的最炫民族风 说起新疆,你一定会想到天池;提到西藏,则一定会想到高原;谈到美术创作,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有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边疆民族题材作品。从历史上看 ...

黎正国 一曲山歌一个坡 88×68cm 中国画 1963年

黎正国 一曲山歌一个坡 88×68cm 中国画 1963年原标题:中国美术的“最炫民族风”

说起新疆,你一定会想到天池;提到西藏,则一定会想到高原;谈到美术创作,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有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边疆民族题材作品。从历史上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刮起了“最炫民族风”。边疆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拓展了画家的视野,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更多的表现空间。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董希文的《春到西藏》、黄胄的《洪荒风雪》等表现边疆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都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疆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边疆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主要是表现少数民族的新生活,歌颂民族大团结,黄胄、叶浅予、周昌谷、李焕民等美术家在这一时期深入到边疆地区采风写生,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民族精神的作品。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图腾图案被画家在作品中重点表现,使他们的绘画技巧得到充分发挥,画面形式感极强,方增先、陈丹青、韩书力等都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很多反映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作品。第三个阶段是从21世纪后至今,这一时期的边疆民族题材作品表现方式更加多元化,画家在创作时更多融入了自己的思考,田黎明的《雪域净土》、尼玛泽仁的《佛门盛世》等都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美术创作中的“最炫民族风”仍在继续,值得一提的是,高等美术院校也培养出了大量少数民族美术创作人才。艺术是历史的文化留痕,边疆民族题材为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创作出的作品也成为了反映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桥梁纽带。

近年来,中国美协主办了一系列的边疆民族题材梳理展,最近的一个是刚刚开幕的“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展”,最早的一个是“灵感高原——西藏主题展”。当时在做西藏这个选题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后来又做了新疆、内蒙、云南、贵州、广西这些题材的梳理。当我们在做“灵感高原——西藏主题展”,在梳理西藏美术的时候,我们发现做这样一件事是非常有意义的。就拿西藏来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李焕民等美术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西藏农奴解放后步入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这些历史画面非常珍贵。再到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寻根文化热,更多的美术家来到了西藏,创作出了很多真实表现藏族风情和生活的作品,推动了写实绘画的发展。80年代中后期以后,表现民族题材的作品已经是遍地开花,表现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边疆民族题材的作品成为了当时中国美术界的一股热潮。

通过这一系列的展览,通过对边疆民族题材美术的梳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现象。首先,像新疆和西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很少有少数民族画家用绘画去表现他们本民族的生活,虽然有唐卡这些民族民间美术,但都不是创作型的作品。之后,随着新中国美术教育对少数民族美术人才的培养,出现了阿鸽等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画家,这些画家通过在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学习后,回到地方上创作了很多表现本民族题材的作品。其次,我们发现大量的内地画家开始热衷于边疆民族题材的作品。这些现象都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也成为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民族题材也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潘世勋的油画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少数民族群众的欢天喜地,但是在服饰的表现上有很多现代因素。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术现代性转型中,我们也学习了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理念,这些理念通过民族题材的表现得到了充分发挥,包括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和服饰等等。边疆民族题材画到今天,也发生了另外一种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边疆民族地区也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少了几分神秘感,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已经不再每天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在今天的美术作品中,对边疆民族题材已经开始进行更深层的发掘和表现。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边疆民族题材在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现在,表现的类型和审美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了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特征。

具体来说,这么多画家喜欢画边疆民族题材,我觉得首先是因为少数民族的服饰非常好看,有画的意趣;其次,边疆民族题材对于画家来说,在创作时有新鲜感,独特的边疆风情,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都能激发画家的表现欲。所以这么多年来,美术家们还是非常钟情于边疆民族题材的创作。此外,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边疆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能为绘画的现代性转型提供创作资源,这是画家热衷这类题材的内在原因。

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与研究是我们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个科研方向,民大美术学院与其他美术院校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我们培养的是少数民族美术人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也是我们美术创作的重要内容。从我本人来说,就特别关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和社会生活。我的设计和绘画,都是以少数民族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回顾近百年来中国美术的发展,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国画改革、油画民族化以及装饰画的发展都离不开少数民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提供的创作灵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蔚然成风,叶浅予、潘世勋、董希文、陈逸飞、陈丹青、黄胄、丁绍光等一大批艺术家都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成为反映新中国各族人民社会生活景象的代言人,通过民族风情的绘画展现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我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服饰都有别于汉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形态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灵感,不管是音乐、绘画还是舞蹈,少数民族题材都是艺术家们热衷的创作取向。在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中,大部分画家都画过民族题材的作品,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云南等地都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吸引着美术家的目光和足迹,留下了很多风格独特、富有民族精神的美术作品。以少数民族题材为灵感来源的民族风情绘画,对中国美术民族化的探索具有启示意义,同时对于塑造融汇多元文化气象的新国家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一直特别重视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与研究,结合美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我们每年都组织师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去进行采风,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民情,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民族题材的美术成果认识和梳理,另一方面通过写生活动培养学生挖掘民族题材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养了一大批民族美术人才。我们发现,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他们在美术创作中不仅特别关注家乡的风土人情,还会更多地融入一些本民族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元素,比如很多藏族学生在绘画中会融入唐卡的视觉元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从而丰富当代美术的表现语言。

近年来,中国美协对边疆民族美术创作也非常重视,一方面,举办了很多民族题材的梳理展,这些民族题材作品展,是带有文献性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美协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美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在我们民族大学就举办了5期少数民族美术创作与设计研修班,为民族地区培养了100多名美术人才,直接服务于民族地区。

现在中国美术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态势,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表现了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情和文化特色,更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深刻解读。在我看来,民族的精神发展关系着民族未来的发展,美术创作更需要关怀当代语境下民族的精神世界,这依旧是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