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艺术网 首页 资讯 投资收藏 查看内容

徐子钧:书法图形的运动与书法运动的衔接

2016-12-26 18:20| 发布者: 大鹏| 查看: 726| 评论: 0

摘要: 一、书法图形的运动 1、单体图形指向性变化造成的运动空间 单字图形是指线条和空间构成的总和。单字图形的指向性是由于笔画形态的动势及字外形的角度展现出的图形运动趋向。即字形横式,竖式或斜式等。一幅作品中, ...

一、书法图形的运动

1、单体图形指向性变化造成的运动空间

单字图形是指线条和空间构成的总和。单字图形的指向性是由于笔画形态的动势及字外形的角度展现出的图形运动趋向。即字形横式,竖式或斜式等。一幅作品中,造成单字图形指向性变化的原因是多样的,交织的。其汉字本身的构造性不同,上下字之间行外轮廓的段与连,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呼应关系,以及行与行之间的横向位置呼应或避让,穿插都会影响或决定单字图形的指向性。在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时,构筑单字图形指向性变化较为主动,而产生的运动空间较为被动。也就说单字造型受空间影响较小,此时的字与字的空间为被动形成。另一种,在上下字连接较为紧密的草书中,是运动空间带动单字图形的,此时单字图形指向性变化,是书家从运动空间的角度来安排单字结构的。随行就势,在字组外,单字图形又变为主动。如图王慈《汝比帖》中如“汝”字开头为横式,“比”字上边平齐,以便于与“汝”字组成一体,保持外形等宽连接,“可”字横的方向与“比”字末笔方向接近,同向连接,其宽度与上字渐窄,三字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相邻一行的“日达东”依次渐宽,三字皆为竖式,以对比首行。此种情况就是由章法来带动字形,由字间,行间关系来决定运动空间变化。

王慈《汝比帖》

王慈《汝比帖》

2、图形组合变化造成的运动空间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曾指出“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是由若干单字图形连缀而成的,这其中同样存在着由图形间相互吸引和排斥所形成的动感。由于“每一个这一顷刻间的显现和组合是前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的结果,而且也能成为后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的原因,因此仿佛成为一个动作的中心”(《拉奥孔》[德]莱辛著,朱光潜译),书法单字图形连缀产生的动感,也是符合这样的原理。“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蒋骥《读书法治》。着眼于虚处,方知余白之情势,古人章法之妙也。

书谱中,利用字间、行间的聚散,使多行字数处理成块面对比,也丰富于运动空间关系。上下部分较为紧密,中部字间、行间距离较大,空灵聚与散造成的疏密变化,有利于调节手卷每段的视觉中心点。

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书谱》

二、书法运动的衔接

1、空间势力范围的认定

书法作品除横式匾额外一般多为竖式书写,当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时总喜 欢一贯而下,酣畅淋漓的气势即行气。对于行气松散,处于游离无序的则认为不好。为什么我们感觉单字轴线垂直于纸边的字,给人们以稳定之感,而不垂直的感觉不稳定呢?这种审美感觉是来自什么呢?

关于行气的问题,书家历来都非常注意,可是尽管每个书家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各有独到之处,也曾总结出一些言简意赅的要诀,却依然缺少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邱振中先生认为书法中的每个单字图形都可以分成感觉上大致相等的左右两部分即中轴线分割。若干单字中轴线的连接组成行轴线。行轴线的发展变化,形成通常说的“行气”。邱式观点对于剖析行气产生的奥秘很有启迪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用线性分析的方法并不能完全覆盖行气所包含的内容。因为至少从有形可见方面来说,行气就不仅表现在中轴线的连接,同时也表现在点线间,图形间的相互吸引。

对于垂直稳定的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或许可以揭示这一切。试想如果我们生活在无重力的世界里,所有东西都处于悬浮状态,我们还有垂直和倾斜的判断吗?也就更不会有稳定与稳定之感。我们所有感受都来自于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我们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感受与书法形成了通感。有了引力的作用,才有了物理的重心,有了视觉重心的感受,才推导出轴线的分析,垂直轴线具有稳定感,倾斜轴线具有不稳定感。

自十九世纪法国科学家法拉弟和麦克斯韦创立了“场”的概念学说之后,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拓,人们逐渐发现不仅物理学中有场现象,甚至在心理学、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所谓“场”就是指一种物体间存在的空间引力作用。通俗的讲就是指围绕一个物体,一种观念所形成的势力范围,大凡进入这个范围内就可以吸引现象,超出此范围的则出现排斥现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它的大小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它的方向和这个物体间的连接线的方向重合。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点线间的形状面积对比越强烈,相互吸引现象越明显,点线间的距离越短越远则吸引力越弱。点线间的指向性越清晰,其引力作用的范围就越狭小。

书法章法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类似的点线在空间分布所形成的引力场。不过这个场表现的是一个视觉范围,它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审美经验支配。如图 王羲之《丧乱帖》中“奈何临”三字,“何”字末笔为长画,纵笔取势,指向性非常清晰。“临”字与之联系距离较短,且起笔直接“何”字末笔收尾,连贯感强,节奏紧张。如果把两字的距离拉远,则感觉“何”字末笔气尽,有呼而无应。再如“即修”两字上下关系,“即”字末画收笔为悬针竖,果断干脆。“修”字首画为竖画,并且“即”字的末笔在左,“修”字首画在右,不易竖向联系。帖中则巧妙的使上下字之间,空间略有穿插,相互吸引聚集,从而仍气脉相通。此法在黄庭坚《诸上座位》帖中多有运用。此种连接方法,如果上下两字距离较远,超出引力作用的范围,则感觉字与字之间独立,不连贯。另一种连接方式,将引力表现轨迹设定在一个较为流畅富有弹性的弧线上即引力的可见性引带。怀素《自叙帖》善于利用此类手法,上下字之间利用弧线式可见性引带,连贯自然,获得了旋风骤雨般得节奏。

王羲之《丧乱帖》

王羲之《丧乱帖》

黄庭坚《诸上座位》

黄庭坚《诸上座位》

2、单字图形轴线连接的运动显现

邱振中先生把独立的两个单字轴线关系化分为三类:一、轴线相交;二、平行;三;不相交也不平行。轴线相交,说明两者的运动方向相承接;轴线平行,说明两字的运动趋向相同,两者之间有一种呼应、重现的关系,这也是一种有连续感的衔接;轴线即不平行也不相交,两者的运动趋势没有关系,连接不顺畅。三者关系在作品中交替使用,起到调整作品整体节奏的作用。

从连接位置上可分为三种:一、直即两字轴线在上下位置上处于一个位置;二、进即下一字的轴线处于上一字轴线的左侧,作品书写的前进方向;三、退即下一字轴线处于上一字轴线的右侧。

单字图形从轴线方向上可分为三种:一、垂直;二、左倾;三、右倾

3、行轴线对运动的影响

行轴线处于垂直状态,其稳定性强。有界格的唐楷,一般不作轴线倾斜变化,作品以中轴线垂直贯气为准,其功用严肃,正规。行轴线倾斜相对垂直更具动感,倾斜角度越大,动感越强但不宜超过45度,否则会有倾倒之感。书家在处理行轴线变化时往往承上启下,动静相合。行轴线的垂直与倾斜也成为书家处理动静对比的重要手段,往往行轴线倾斜较大,对比突出处,正是书家极力表现处。如蔡襄《陶生帖》中“遂”字处,《脚气帖》中后半段处。行轴线从方向上可分为垂直、左倾和右倾。作品中行轴线方向的不同运用称之对比,同种方式的重复使用称之为呼应或组群。此种群动往往以一种方向为主势,其他方式为辅助。

蔡襄《陶生帖》

蔡襄《陶生帖》

蔡襄《脚气帖》

蔡襄《脚气帖》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中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浑元之理”意思是书法的气质和神韵一定要都到“道”的高度,必须要合乎混沌元气中阴阳相反,对立统一的规律。阴阳矛盾之间相互转化,生发才会有天地循环的生生不息。书法中的运动是书法的生命力,也反映着书家书写、追求的生命状态。书法中的运动既包括了用笔的运动,结构的动感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运动。书家追求不同,运用的手法多种多样。只有对书法各方面的关系予以一一分析,方能“目无全牛”。清代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意思是超乎寻常的技艺可以接近道的地步,艺术的美可以升华到神的层次。书法作品中阴阳矛盾只有丰富到不可端倪,不可预测的地步方才能达到神品的境界。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本人才疏学浅,未能详尽,愿此文能抛砖引玉。

徐子钧

论书法系列文章参考文献

1、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清 阮元 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3、清 阮元 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4、喻建十 《书法章法导引》[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 1990

5、[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 《视觉思维》 滕守尧 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

6、[美] 库尔特·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李维 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7、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8、刘墨 《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9、张乾元 《象外之意》[M].北京:中国书店 2006

10、季伏昆 《中国书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

徐子钧, 1978年出生于山东省滕州市。200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3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硕士研究生。师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喻建十先生,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市书法考级中心教授,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书法实验室网总编。作品入展:2005年入展首届西泠印社国际书法大展,2005年入展第二届全国扇面书法展等。2012年荣获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原创作品展一等奖。